会种田到“慧”种田 ——石首创建全国大疆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观察
环境监测站。
当科技创新遇上传统农耕,会擦出怎样的火花?
石首是传统农业大市。近年来,该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,与高校、科研机构深度合作,通过调整产业布局,引导科技、人才、资本、信息等要素集聚;优化产业结构,形成以优质粮油、特色果蔬等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发展新格局,全力创建产业科技化、人才专业化、生态绿色化的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。
12月中旬,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走进石首,一探变化。
每斤稻谷多卖两毛钱
小河口镇南河口村生态虾稻示范基地里,有序分布着摄像头、诱蛾灯等设备。矗立在中间的环境监测站,时时更新气象、光照、土壤、水分等信息,而这些数据,在不远处的石首市巧巧米业有限公司中控室内,一览无遗。
巧巧米业整洁的加工车间内,烘干后的稻谷被倒入机器,经过脱壳、去皮、抛光、色选、分级等全自动工序,分装成袋运往外地。
“10月,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引进全自动生产线,整条生产线操作仅需1人,日加工能力达200吨。”公司负责人刘清喜介绍,在新设备加持下,出米率提高了5%。而且,相较往年,大米口感更好。
“这是镇里争取到的大疆智慧农业项目,从种植到销售全产业链都有科技赋能。”小河口镇党委副书记吴勇敢介绍,今年,镇里统筹省市项目资金,建设示范基地1500亩,统一种植优质稻“红香优丝苗”,并建立24小时田间智能监测系统、质量追溯体系,客户扫描二维码,便能了解从一颗种子到一粒米的全过程,放心购买。
小河口镇地处长江故道荆江段,辖区内有3万亩滩涂,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。“近年来,我们一直探索农产品品牌发展之路。”小河口镇镇长徐斌表示,品牌要靠品质支撑,此前靠经验种田,很难保证大米品质的稳定,直到智慧项目的实施,才有了最大的底气。
今年,该镇注册“荆江故道”区域公用品牌,打造生态大米、小龙虾、预制菜等系列农优产品。“今年新米刚面市,就卖到广东、广西等地各大商超。”刘清喜说,得益于好的品质,公司稻谷收购价也比市价每斤高2毛钱。
目前,该镇已与省农科院合作,共建小河口镇特色农业科技示范(产业)园,逐步扩大优质稻米品种试验示范种植面积,不断提升稻米品质,增加产品附加值,让长江故道生态大米品牌效应转化为经济效益。
农机越来越“聪明”
和很多90后男生一样,石首东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曾威也酷爱车。只不过他的车库里,停放的车辆不太一样。
车库里,旋耕机、收割机、拖拉机等农机设备一应俱全,最亮眼的当属一台超过2米高的新型“巨无霸”旋耕机,不仅外形炫酷,还有“聪慧的大脑”。
曾威出生于1991年,但作为农机手,已是拥有14年经验的老师傅。“所有农机设备,没有我不会的。”曾威说,2009年那年,他花20万元买了一台日本进口的“洋马”牌收割机,跟着哥哥和老乡们一道,开始走南闯北。
“印象中,第一次作业是在广东汕头,10台收割机每天作业12小时,干了20多天,每天都大汗淋漓。”曾威说,之前的收割机自动化程度并不高,不像现在,智能化程度已经到了“傻瓜”的程度,即使酷暑天气连续作业,也不怕了。
那时,团队里都是进口农机,很难见到国产货。现如今,合作社100余台农机里,只有1台是进口机器。“国产农机的效率也越来越高,原来一天只能作业50亩,现在可达150亩。”
逐渐解放农民双手,日益多样化、智能化的农机让种田变得很酷。今年,曾威花费1.6万元,为一台旋耕机配备了北斗系统。
输入田块信息,系统自动规划作业路径、自主作业。坑洼不平的土地中,农机上的北斗导航终端可自主控制方向,使车辆保持直线行驶。“凭借北斗高精度的定位能力,避免了重复作业,提高了效率和质量,作业越来越轻松。”
“现在的无人机搭载光谱飞行仪,飞过农田上空,病虫害情况、杂草分布、土壤肥力等数据一目了然。根据数据会形成一个‘处方’图,将‘处方’导入飞防植保机后,飞防植保机进行精准播撒。”曾威介绍,相比人工喷洒农药,无人机出雾均匀细密,喷洒效果好,种地效益高,一亩田能节约170元左右。
近年来,石首市与长江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,在物联网的支撑下,实现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、无人化、数字化,促进现代农业以机代人的发展模式,并广泛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“耕、种、防、收、处”的全托管保姆式一条龙服务,平均每亩减少种植成本170元,农作物收益增加收入300余元。
今年,该市农业社会化全托管服务面积9万余亩,力争2024年实现15万亩目标。
大学生种田不稀奇
一大早,刘子雄便在80亩的小麦田边操作大疆T-50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。尽管刘子雄成为“飞手”才半年多时间,但经过4万多亩飞防作业,28岁的他觉得自己可以出师了。
“工作时间更自由,收入也不低。”刘子雄在杭州读完大学后,留杭工作5年。今年5月,家里农忙,刘子雄请假回石首给“飞手”父亲打下手,很快,他发现当个“飞手”似乎也不错,索性辞职回乡。
经过石首市及时雨飞防植保专业合作社培训后,刘子雄与父亲一起上阵。截至目前,无人机数据显示,父子二人共飞防作业面积4万多亩,收入20多万元。
“今年年底打算再去购买一台无人机,和父亲一人一台,这样能够接更多作业订单。”说起明年的计划,刘子雄信心满满。
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人才。“现在,农业从业人员越来越年轻、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高。”及时雨合作社理事长赵国介绍,合作社累计培训飞防植保技术实用人才超700人,其中半数以上是80后、90后,211、985名校毕业生回来种田也不稀奇。
12月8日,石首市农业农村局、农广校联合及时雨合作社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无人机植保培训,60名年轻人参与培训。
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八届全省农机职业技能大赛上,合作社女“飞手”袁飞珍获得大赛巾帼奖和农用无人机装调检修竞赛第九名,成为荆州市唯一跻身前十的选手。
在赵国的影响下,更多的石首年轻人成为“现代新农人”。农忙时,石首“飞手团”不仅能够支援周边县市,还会带着无人机“飞”往河南、山东、安徽等全国各地。
仅2023年,石首市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,组织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805人,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2期、986人。与此同时,该市邀请省内外高校专家教授为市场主体和老百姓集中授课,加强人才培养建设,促进农业高效发展。